山東郯城縣郯城街道十里村黨員志愿者在白馬河濕地公園清理打撈水面漂浮物。新華社發(fā)
高級工程師高磊(左)在工作中。光明圖片
全國優(yōu)秀講解員王倩楠在為學生講解。光明圖片
武警吉林總隊機動支隊組織黨員開展重溫入黨誓詞活動。新華社發(fā)
【一線講述】?
編者按
紅色歷史在講解中流淌,琴弦聲打破大山的沉寂,焊花在鋼鐵構件上綻放光華,郵包串聯起海島的人間溫情……今年“七一”,跟隨記者的腳步,看新時代的青年黨員們,正以何種方式詮釋著“初心”的分量。
這些故事里,有對歷史的致敬、有對教育的熱忱、有對技藝的執(zhí)著、有對他人的守望,共同勾勒出當代青年在不同崗位上的不凡追求。他們以赤子之心回應時代召喚,用奮斗姿態(tài)詮釋責任擔當。這,正是共產黨人鐫刻在時代答卷上最動人的青春注腳!
以聲傳史守初心
講述人:全國優(yōu)秀講解員、南梁革命紀念館南梁精神宣講隊成員王倩楠
黨的生日到了,注視著鮮紅的黨旗,我的思緒又飄回13年前我入黨的那天。
那時,我還是一名剛工作2年的新人講解員。每當看到游客站在南梁革命英雄紀念碑前莊嚴地重溫入黨誓詞時,我總忍不住想:如果我也是一名共產黨員,也能站在黨旗下帶領大家重溫入黨誓詞,那是多么光榮啊。
2012年“七一”前夕,我終于如愿以償,正式成為一名共產黨員。從那時起,我心中的使命感更強了,立志做一名“問不倒的講解員”。我想,做不了驚天動地的英雄,那就把英雄的故事講好。作為一名黨員,我更有責任把陜甘革命根據地的歷史講給更多的青年朋友、黨員同志,讓更多人了解南梁的歷史。
南梁是中國革命史上一處熠熠生輝的紅色坐標。20世紀20至30年代,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中國共產黨人開辟了以南梁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創(chuàng)建了陜甘邊區(qū)蘇維埃政府。后來,陜甘邊革命根據地與陜北革命根據地連成片,發(fā)展為陜甘革命根據地。黨領導的中國革命自這里絕處逢生、轉危為安。從這里燃起的點點星火,映照著中國革命的輝煌前程。
每當向游客講起這段沉甸甸的光輝歷史,我都不敢有半點敷衍。為了把這段歷史真正吃透、講活,我查閱資料、看書、看紀錄片,積極參加現場調研和培訓學習,在一點一滴的積累中充實自己。有一位前輩講,好的講解員,要像南瓜一樣,越老越甜,不能像絲瓜似的,越老越空。這句話一直刻在我心里,激勵著我不斷學習。
為了提高講解能力,每次講解結束,我都會回想總結一番,有時還會回聽自己的講解錄音,講得好的繼續(xù)保持,講得不好的下次改進。針對不同游客群體,我們準備了青少年、黨政團體、外語版等多個版本的講解詞,將20余萬字的講解詞熟記于心,并且吸收最新的黨史研究成果,不定期更新講解詞。我們盡力讓每一位來到南梁革命紀念館的游客都帶著收獲離開。
在紅色講解這條路上走得越久,對黨、對國家的熱愛就越發(fā)深沉。常有游客說我的講解打動人心。我說,所有表達都是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
2014年,我們成立了南梁精神宣講隊。作為南梁精神的繼承者、傳播者,這些年來,我們走進全國20多個省份義務宣講,很多人由此認識了南梁,了解了老一輩共產黨人的革命情懷。我們還走遍了慶陽市的所有鄉(xiāng)村學校,讓更多青少年了解家鄉(xiāng)的歷史,在他們心中種下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種子。
回望來時路,更覺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我將繼續(xù)講好陜甘革命根據地歷史、弘揚南梁精神,在平凡的崗位上發(fā)出自己的微光。
琴弦撥動山鄉(xiāng)夢
講述人:貴州六盤水市鐘山區(qū)大灣鎮(zhèn)海嘎小學教師顧亞
2016年我第一次爬上海拔2900米的“貴州屋脊”韭菜坪,眼前的海嘎小學比我想象中更“老破小”:生銹的鐵門、歪扭的窗子、斑駁的黑板,還有一群蔫蔫的孩子,怯怯地望著我。一個20多歲的“搖滾青年”突然變成大山里的“孩子王”,當時我的心里五味雜陳。
由于吃住都在學校,工作之余,我會拿出吉他打發(fā)時間。沒想到,孩子們聽見后都跑了過來,靜靜地圍在我身邊。我驚喜地發(fā)現,音樂讓他們個個眼睛亮起來了,好似破土而出的麥苗,精神頭十足。就在那一刻,一個念頭萌發(fā):教他們學音樂吧。
大山里的孩子,很少接觸樂器。他們雖然感興趣,但彈了幾下,手又都縮了回去。我意識到,最重要的是幫他們樹立自信心。為了讓孩子們和音樂“零距離”,我找來礦泉水瓶,教他們做成沙錘;帶著他們拍手敲桌,培養(yǎng)節(jié)奏感;從網上淘來舊吉他,跟他們一起動手修理、調音。漸漸地,孩子們對音樂的神秘感消除了,演奏樂器的天賦被激發(fā)了。那段時間,我四處找朋友、托親戚尋找二手樂器,就像著了魔,大家都笑問:你是不是又要改行?
一個、兩個……越來越多的孩子學會了樂器,我?guī)е麄兘M成了“遇”樂隊,后來又有了“未知少年”樂隊。孩子們曾經習慣沉默的嘴唇開始跟著旋律哼唱,曾經低垂的腦袋在節(jié)奏中輕輕搖擺。他們放學時總是問我:“顧老師,明天還練琴嗎?”那充滿期待的眼神動人極了。
2020年夏天,我們的故事在網絡上火了。當孩子們質樸的歌聲傳遍四方,當“云上學?!钡拿直辉絹碓蕉嗳酥獣裕瑢W校也收到了許多愛心捐贈——嶄新的樂器、保暖的冬衣、豐富的圖書。校舍在各級部門關心下也修葺一新。孩子們在鏡頭前不再畏縮,在舞臺上放聲歌唱,拿起樂器陶醉地演奏……
我們先后組建了12支樂隊,從3年級到6年級,每個年級一支樂隊。我們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排練,暑期還會舉辦音樂會。我們的樂隊從校園走向了貴州“村BA”、貴陽路邊音樂會、迷笛音樂節(jié),還登上央視網絡春晚的舞臺。
我期待在鄉(xiāng)村振興中有更多農村孩子能夠施展音樂天賦、更多農村學校開設素質教育課程、更多童話般的夢想綻放出絢爛的花朵。
焊花飛濺鑄青春
講述人:中國二冶鋼構分公司焊接實驗室主任、高級技師、高級工程師高磊
16歲那年,我走進包頭機械工業(yè)職業(yè)學校的大門,選擇了焊接專業(yè)。這個決定,起初并不被家人理解,在他們眼中,焊接意味著苦、累、危險。但當我第一次踏入實訓車間,看到榮譽墻上師兄們閃耀的名字和成就,一股熱血涌上心頭,那些飛濺的火花仿佛瞬間被賦予了生命的光彩。我暗自立下誓言:我也要像他們一樣,用技藝贏得尊重,用汗水澆筑夢想。
從此,實訓車間成了我的第二個家。每天第一個到,最后一個走,寒暑假也幾乎“焊”在了工位上。北方的冬天,車間冷得像冰窖,零下20攝氏度的寒氣裹著鋼鐵的冰冷,握著焊槍的手凍得通紅發(fā)僵;盛夏時節(jié),焊槍噴射的烈焰加上悶熱,汗水一遍遍浸透厚重的工服,緊緊貼在身上。最“親密”的見證,是1000多度高溫的焊渣留下的印跡——手上、身上十幾處燙疤,甚至眼球里也嵌入了一處2毫米的“勛章”。但在我心里,這些從不是苦難的標記,而是成長的烙印,是我技藝精進的獨特紀念。
汗水沒有白流。從包頭市焊工比賽第一名,到內蒙古賽區(qū)焊工冠軍,再到世界技能大賽全國選拔賽二等獎……每一次登臺,每一次突破,都讓我腳下的焊接之路更加堅實,心中的信念更加堅定。
2019年,我加入中國二冶鋼結構分公司,成為一名真正的鋼鐵“裁縫”。胸前的黨員徽章時刻提醒我:黨員,就要沖鋒在前。在蘭州柴家峽黃河大橋的建設中,橋梁箱體內部出現焊縫缺陷。位置刁鉆,必須仰臉焊接;空間狹窄,猶如蒸籠,溫度有40多攝氏度,呼吸都困難。我蜷縮在悶熱的箱體內,汗水模糊了面罩,手臂酸痛到顫抖,但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必須焊好。最終,我負責的焊縫經檢測合格率達到100%,優(yōu)良率超過99.5%,助力該項目榮獲“全國優(yōu)秀焊接工程獎”。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黨員,我們生逢其時,重任在肩。未來,我將繼續(xù)扎根在火花四濺的生產一線,用手中的焊槍,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yè)添磚加瓦。我堅信,奮斗的青春最美麗,那璀璨的焊花,必將點亮我們這一代青年最絢麗的夢想之光。
郵路傳遞人間情
講述人:福建廈門市思明區(qū)鼓浪嶼好小哥聯合黨支部書記、廈門郵政鼓浪嶼營業(yè)部經理肖梅濱
7月,于我有一種奇妙的感覺。生于7月的我,喜歡7月,因為這個月,有黨的生日,有我的生日,還有“鼓浪嶼好小哥”的生日。
今年7月1日,“鼓浪嶼好小哥”五周歲了。2020年,在廈門市郵政管理局號召下,“鼓浪嶼好小哥”團隊正式組建,由郵政、順豐、京東、德邦、圓通、申通等多家企業(yè)快遞員共同參與。身為黨支部書記的我,看著“鼓浪嶼好小哥”快遞青年服務隊茁壯成長,很是開心。我們一邊送快遞,一邊做志愿服務,真正成為鼓浪嶼居民口中的“好小哥”。
在鼓浪嶼上送快遞,談何容易。這里全面禁行機動車、非機動車,所有的投遞、派送工作均靠快遞小哥步行完成。對游客而言,鼓浪嶼是“一步一景”,對快遞員則是“一步一坡”。小哥們日均行走服務里程達到15公里,但年輕快遞員表現出來的熱情,總是讓人感動。
幾年前,距離家不到500米的長者餐廳開業(yè)后,居民薛建民是又喜又憂。喜的是吃飯有著落了,憂的是獨居、雙目失明的他要去餐廳很困難??课乙粋€人,天天送兩餐,是很難做到的,我把這一情況往“鼓浪嶼好小哥”群里一發(fā),沒想到隊員們紛紛跳出來接力,他們把老人送餐這項任務安排進自己的派送路線中。每天中午、晚上,快遞員都會提前規(guī)劃好路線,預留好到老人家的時間,及時把熱氣騰騰的飯菜送到老人的手中。
薛建民并不是“鼓浪嶼好小哥”幫扶的第一位老人,而是“數不清的第幾位”。從隨手搬東西、澆花、買菜,到義務理發(fā)、安裝電器、送老人就醫(yī)……只要是力所能及的忙,“鼓浪嶼好小哥”幾乎都幫過。
送信,是我的日常工作。幫一封信找到收件人,就像牽起一雙遙遠的手。有一次,我們收到一封海外來信,這封信沒有寫清具體的地址,只寫了“鼓浪嶼”3個字。按照常理,“瞎信”應該要退回的。但是,我們研究判斷,這是一封不同尋常的“尋親信”。要讓“瞎信”復活并非易事,各種方法都用盡了仍不奏效。最后,我發(fā)動小哥們采用最原始的辦法,在島上一家一家地詢問,終于在鹿礁路找到了收件人的弟弟。就這樣,一段失聯36年的同窗情誼又續(xù)上了……
“信達天下,使命必達?!痹谖铱磥?,“信”不只是信件,更是誠信、是信念。我覺得共產黨人的信念在這份事業(yè)里具象化了。最近,“鼓浪嶼好小哥”快遞青年服務隊有3個人申請入黨,還有一個即將轉正,我特別開心,我們會秉持初心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劉夢、王冰雅、尚杰、呂慎、陳冠合、高平、馬躍華本報通訊員張婷)